職安不是裝備而已:從判刑案例看懂老闆的隱性責任

 
 

引言:職業安全,誰該負責?

「我有給他安全帽、也有安全帶,為什麼還是我要負責?」

這是許多營造業、工程包商在工地事故後最常喊出的疑問。但在職安專家許淳瑋眼中,這樣的問句其實透露了最根本的誤解:職安不只是提供裝備,而是完整制度、落實紀錄、教育訓練與法律責任的整體管理。


⚖ 主題聚焦:「僱主只要負責職安法就好嗎?」

在本次BNI大漢分會的專題簡報中,淳瑋以「僱主是否只需負責職安法」為核心切入,結合多年派駐實務經驗與真實案例,深入剖析法規背後的隱性風險

📌 法規速解:誰需要聘職安人員?

  • 第一類高風險產業:如營造業、礦業、製造業、運輸業、建築清潔業。

  • 人數門檻

    • 營造業:30人以上即需設置一級職安人員

    • 其他類型:需達100人


⚠ 真實案例解析:只因「少做一件事」,老闆被判6個月

一位鄭姓老闆在營造現場聘用新工,提供了安全帽、安全帶與勾掛點,工人卻依然因墜落受傷。雖然老闆表示「我有準備,他不配合」,但法院認定:你少了一份「安全衛生工作守則」,也沒讓工人簽署確認。

結果是:

  • 違反《職安法》與《刑法過失責任》

  • 合併判刑6個月有期徒刑

📣 淳瑋強調:「職安責任是預防責任,不是『出事後甩鍋』的工具。」


🧰 職安人員能為企業做什麼?

「我們不是來查你錯,而是幫你補漏洞。」

許淳瑋針對職安人員的三大價值做了精闢說明:

✅ 1. 降低災害風險

設計完善管理制度、提升現場安全行為(如佩戴裝備、作業防護),避免「隱形風險」變成意外。

✅ 2. 降低人員受傷風險

工地常見摔落、燒燙、砸傷等事故,透過教育訓練與SOP執行,大幅降低損傷程度。

✅ 3. 降低財務損失與法律糾紛

避免工傷索賠、勞安調查、合約違約,為公司守住名聲與成本控制。


🏗 理想與夢幻引薦對象:專業需求,也要專業支援

💼 理想引薦:

  • 剛標到工程案的主包、統包公司

  • 需要公安派駐但內部缺乏人力的營造廠

  • 想建立職安制度但不知從何做起的建設公司

🌟 夢幻引薦:

  • 起造人/業主方要求專業公安制度、安委會、協議會者

  • 被保險/勞檢單位追蹤需要改善職安項目的企業

  • 曾發生公安事件急需制度轉型者


💡 專業啟示:公安,不是填表格的人,而是替你擋風險的專業者

透過這場簡報,BNI成員們不僅理解了法規,更理解了「什麼是對企業真正有價值的公安顧問」。職安不是責任轉嫁,是信任的延伸
當意外發生前有人幫你築牆、制定SOP、留下證據,才是真正的「風險管理」。


🧭 結語:職安制度,才是企業永續的無形資產

安全不是成本,是最划算的投資。
下一次你的客戶說「我有工地,我不懂職安怎麼做」——
你就可以自信地說:「我有BNI的職安專家可以幫你。」